9月14日,2023年宇航領域“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曉儀式在第十屆航天技術創新國際會議開幕式期間舉行,洪剛、賈賀、劉志哲、王南、王曉波、葉春茂、鄭大勇7人榮獲此稱號。
這7名宇航領域“最美科技工作者”均來自航天科研生產一線,他們在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中扎根科研、敬業奉獻、擔當作為,他們以實際行動,矢志踐行科技報國之志,生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真諦,展現了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風貌,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航天故事。
“最美科技工作者”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聯合開展的全國性學習宣傳活動。中國宇航學會積極響應號召,聯合學會各單位會員、分支機構以及地方宇航學會,廣泛組織開展宇航領域“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選和學習宣傳活動,激勵和引導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學習“最美”、爭當“最美”,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研究員洪剛,他在擔任長征二號丁火箭總設計師期間,創造了連續50發成功紀錄,開拓了國際發射服務市場,并創造了中國運載火箭入軌精度新紀錄。他帶領團隊突破長征六號甲火箭固液捆綁、無人值守等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運載火箭純液捆綁向固液捆綁的跨越,首飛當年即取得了應用發射的圓滿成功。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賈賀,先后參與和主持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等多項國家重大任務的回收著陸系統研制工作。作為神舟十二號至十五號載人飛船回收著陸系統主任設計師,賈賀圓滿完成了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的飛行任務,護佑航天員安全回家。作為回收著陸專業學術帶頭人,建立了超聲速降落傘設計理論和準則,實現了降落傘減速技術從亞聲速到超聲速的技術跨越和自主可控。
北京遙感設備研究所副總師,研究員劉志哲,他是與芯片共舞的“芯青年”,在方寸之間建起高樓,實現了“從0到1”的創新突破——在某特種裝備領域,成功開辟大規模集成電路SoC技術方向,面對國外高端處理類芯片“卡脖子”問題,攻克特種場景下SoC芯片研制、驗證與應用中的多項技術難點,十年磨劍形成領域通用的譜系化系列產品,在多個重點型號上得以應用推廣,助力新一代裝備形態和性能轉型升級,用“芯片安全”保護“國家安全”。
北京航天發射技術研究所型號主任設計師,研究員王南,她完成重型運載火箭發射支持系統關鍵技術攻關和深化論證、大型液體火箭新型發射技術攻關等多項國家重大預研項目。她以旺盛的斗志,僅用3年時間實現了三發不同方案的大型火箭發射系統驗證試驗的連續成功,多項技術填補了新型大型火箭發射的空白。
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項目總師,研究員王曉波,他是地面測控領域前沿技術研究者。主持FM遙測性能增強組合技術研究,徹底解決門限效應問題;主持某全空域多目標無人機測控系統研制;主持研制多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字陣列測控系統。
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研究員葉春茂,他圍繞雷達目標探測與識別問題長期深入攻關,結合多型雷達研制,突破了雷達目標探測識別領域的多項核心關鍵技術。針對目標識別難題,提出信息一體化處理架構,是國內首次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實現成像與準確穩定識別。
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鄭大勇,他帶領團隊突破大推力氫氧發動機重復使用、啟動控制、閉式膨脹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等,使我國運載火箭的低軌和高軌運載能力躍升至世界第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際飛行閉式膨脹循環發動機的國家。推進成立低溫液體推進技術實驗室,開展氫預冷組合發動機等理論與概念研究,持續提升自主可控技術水平。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張宏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出席開幕式,并現場為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
中國宇航學會供稿
責任編輯:唐志榮
9月14日,2023年宇航領域“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曉儀式在第十屆航天技術創新國際會議開幕式期間舉行,洪剛、賈賀、劉志哲、王南、王曉波、葉春茂、鄭大勇7人榮獲此稱號。
這7名宇航領域“最美科技工作者”均來自航天科研生產一線,他們在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中扎根科研、敬業奉獻、擔當作為,他們以實際行動,矢志踐行科技報國之志,生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真諦,展現了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風貌,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航天故事。
“最美科技工作者”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聯合開展的全國性學習宣傳活動。中國宇航學會積極響應號召,聯合學會各單位會員、分支機構以及地方宇航學會,廣泛組織開展宇航領域“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選和學習宣傳活動,激勵和引導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學習“最美”、爭當“最美”,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研究員洪剛,他在擔任長征二號丁火箭總設計師期間,創造了連續50發成功紀錄,開拓了國際發射服務市場,并創造了中國運載火箭入軌精度新紀錄。他帶領團隊突破長征六號甲火箭固液捆綁、無人值守等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運載火箭純液捆綁向固液捆綁的跨越,首飛當年即取得了應用發射的圓滿成功。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賈賀,先后參與和主持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等多項國家重大任務的回收著陸系統研制工作。作為神舟十二號至十五號載人飛船回收著陸系統主任設計師,賈賀圓滿完成了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的飛行任務,護佑航天員安全回家。作為回收著陸專業學術帶頭人,建立了超聲速降落傘設計理論和準則,實現了降落傘減速技術從亞聲速到超聲速的技術跨越和自主可控。
北京遙感設備研究所副總師,研究員劉志哲,他是與芯片共舞的“芯青年”,在方寸之間建起高樓,實現了“從0到1”的創新突破——在某特種裝備領域,成功開辟大規模集成電路SoC技術方向,面對國外高端處理類芯片“卡脖子”問題,攻克特種場景下SoC芯片研制、驗證與應用中的多項技術難點,十年磨劍形成領域通用的譜系化系列產品,在多個重點型號上得以應用推廣,助力新一代裝備形態和性能轉型升級,用“芯片安全”保護“國家安全”。
北京航天發射技術研究所型號主任設計師,研究員王南,她完成重型運載火箭發射支持系統關鍵技術攻關和深化論證、大型液體火箭新型發射技術攻關等多項國家重大預研項目。她以旺盛的斗志,僅用3年時間實現了三發不同方案的大型火箭發射系統驗證試驗的連續成功,多項技術填補了新型大型火箭發射的空白。
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項目總師,研究員王曉波,他是地面測控領域前沿技術研究者。主持FM遙測性能增強組合技術研究,徹底解決門限效應問題;主持某全空域多目標無人機測控系統研制;主持研制多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字陣列測控系統。
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研究員葉春茂,他圍繞雷達目標探測與識別問題長期深入攻關,結合多型雷達研制,突破了雷達目標探測識別領域的多項核心關鍵技術。針對目標識別難題,提出信息一體化處理架構,是國內首次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實現成像與準確穩定識別。
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鄭大勇,他帶領團隊突破大推力氫氧發動機重復使用、啟動控制、閉式膨脹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等,使我國運載火箭的低軌和高軌運載能力躍升至世界第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際飛行閉式膨脹循環發動機的國家。推進成立低溫液體推進技術實驗室,開展氫預冷組合發動機等理論與概念研究,持續提升自主可控技術水平。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張宏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出席開幕式,并現場為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
中國宇航學會供稿
責任編輯:唐志榮